精神分裂症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高级保健医课件10幼儿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
TUhjnbcbe - 2021/7/25 14:24:00
白癜风皮肤健康普查 http://m.39.net/pf/a_4593636.html
点击上方蓝字,了解更多精彩内容高级保健医保健医课件10:幼儿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发育中的儿童的正常行为是多样化的,不同的儿童由于自身基因、气质和养育环境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正是儿童各具特色的个性行为构成了我们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因此,发育行为儿科学推崇儿童“拥有与众不同的权利”。家庭、学校、社会应该认同儿童行为的多样性,为每位儿童提供适合其发展的环境,支持和促进儿童个性、天赋和创造力的发展

尽管儿童的正常行为是多样性的,但是儿童的异常行为也是客观存在的。在各种有害的生物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儿童脆弱的中枢神经系统容易受到损害,从而出现发育和行为的偏离或障碍。有些发育和行为异常是显著的,患儿在心理行为上表现出显著有别于正常儿童的状况。

比如,认知发育显著落后(智力障碍)、社会交往严重受损(孤独症)、运动能力显著受损(脑瘫)等,这些属于发育行为障碍性疾病;另外有一些行为问题的严重性介于障碍和正常之间,及时干预可以恢复正常,而如果问题继续展则可能加重为发育行为障碍,这些属于问题行为或行为偏异。有学者统计分析发现,21个月到14岁之间,每位平均可以出现4~6个问题行为,绝大多数得到恰当处理,仅有少数发展为行为障碍。

正常小婴儿在饥饿、睡前或感觉寂寞时吸吮自己的手指,多为拇指,以安抚自己。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吮吸手指的现象会逐渐消退。

但如果父母不能满足婴儿基本的生理需求,缺乏父母扰爱;环境单调,缺少玩具、图片、色彩、语言等感官刺激,使婴儿经常处于消极的、不愉快的状态,或者儿童精神紧张、恐惧焦虑、孤独时吸吮拇指自我安慰,逐渐形成习惯,可持续多年。长期吮手指可影响牙齿、牙龈及下颌发育,致下颌前突、牙列不齐,妨碍咀嚼。咬指甲习惯的形成过程与吸吮手指相似,也与情绪紧张、感情需求得不到满足有关,多见于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对有吮拇指或咬指甲习惯的年长儿童,打骂讽刺或在手指上涂抹苦药等方法有负性强化作用,也使儿童产生自卑心理。

正确的方法是在儿童吮拇指或咬指甲时分散注意力,关爱儿童,避免产生抑郁、孤独情绪。

多发生于学龄儿童,女童多见,部分可持续至成年期。儿童出现反复不自主地捻转、拔除自己身体毛发,多为头发,其次是眉毛,也有的拔睫毛、鼻毛等行为。常见捻转和拔等,也有吞吃拔除的毛发,因此也称拔毛食发。

儿童拔毛癖是儿童期强迫症的一种表现形式,与紧张说生活事件、学习压力引致的情绪困扰有关,拔除毛发后有满足或紧张减轻感,为下意识缓解紧张的一种方式常在紧张(遭批评、听课、做作业、考试)、无聊或就寝时发生,也可发生在睡前、阅读或看电视时;情绪紧张时行为加剧,可伴有吸吮手指或捻头发,或反复揪拔某部位毛发,致毛发稀疏或光秃而误诊为“斑秃”或其他皮肤病。诊断须排除皮肤病引起的脱发。

预防和治疗的最有效方法是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增进儿童的安全感,消除儿童心理压力,避免早期超负荷的教育训练,增强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严重者应看心理医生。

多见2~6岁学龄前儿童,入学后逐渐消失,如持续至青春期可演化为自慰。

学龄前男女差别不明显,学龄后则男童多见。发生儿童习惯性交叉擦腿原因不明,可能与外阴局部刺激引起的瘙痒有关,如外阴部炎症、湿疹、包皮过长、包茎、蛲虫感染等,儿童出现内收双腿交叉摩擦,或双腿夹裹被子、枕头、衣物来挤压外生殖器,伴两颊泛红、表情紧张、两眼凝视、轻微出汗、气喘等,过后困倦、思睡;女童可伴外阴充血,男童可出现阴茎勃起。强行制止会引起儿童不满、反抗、哭闹。

学龄前儿童在午间或晚上时间长或强迫入睡时,容易出现交叉擦腿行为,不良活环境、情绪紧张和焦虑等可诱发或加剧儿童交叉擦腿行为。

儿童出现双腿交叉摩擦行为时家长应尽量分散和转移儿童注意力;同时寻找阴部刺激原因,改善儿童睡眠习惯。训斥或恐吓反而会强化该行为。青少年的顽固性自慰应看心理医生。

多数儿童2-3岁后己能控制膀胱排尿,5岁后儿童仍不能自己控制尿意而发生不随意排尿,2次/周、持续3月即为遗尿症。

遗尿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遗尿症或功能性遗尿症多因控制排尿的能力迟滞所致而无器质性病变,男多于女(2~3:1);5岁时约7%的男童和3%的女童有遗尿症,以后遗尿症的发生率逐渐下降,18岁时降为1%。研究显示儿童遗尿症与文化背景无关,而与遗传有关,如家长一方儿童期有遗尿症的儿童发生遗尿症的机会是没有家族史的儿童的5-7倍。

继发性遗尿症大多由于全身性或泌尿系疾病如糖尿病、尿崩症等引起,其他如智力低下、神经精神创伤、泌尿道畸形、感染,尤其是膀胱炎、尿道炎、会阴部炎症、蛲虫刺激等都可引起遗尿现象。继发性遗尿症在处理原发疾病原发疾病后症状即可消失。

原发性遗尿可能与功能障碍有关,多发生在夜间熟睡时。儿童夜间膀胱控制发育延迟可能有家族史、低出生体重儿的发育延迟、睡眠时间过长、白日排尿训练过迟等况。健康状况欠佳、疲倦、过度兴奋紧张、情绪波动等可使症状加重,有时自动减轻或消失,亦可复发。多数可于3~4年内逐渐自愈,少数儿童持续遗尿直至青春期成人。

原发性遗尿症的行为治疗可控制75%的儿童遗尿症。为治疗需要家长与儿童的配合,如建立信心,坚持训练综合治疗;做遗尿日记,进行激励性的行为矫正、正强化的行为干预,并记录遗尿的时间和可能导致遗尿的原因定期与医生讨论。帮助儿童建立条件反射,定时唤醒儿童,使其习惯于觉醒时主动排尿,必要时亦可采用报警器协助训练。训练儿童的膀胱功能,让儿童白日多饮水,排尿间隔逐渐延长,并鼓励儿童每次排尿时有意中断排尿多次每次排尿务必排尽,睡前不宜过度兴奋,睡前排尿。指导家长安排适宜的生活制度,绝对不能在儿童发生遗尿时加以责骂、讽刺、处罚等,否则会加重儿童心理负担。

多属于功能性排泄障碍,是种慢性行为问题,病因复杂,目前尚无统一和公认的诊断标准。

心理学诊断儿童遗粪症的标准是儿童4岁后仍反复(1次/月,3月)粪便溢出到衣服或地上,可分伴有便秘和无便秘的2种类型。伴有便秘的遗粪症的大便多成形,睡眠的或清醒时都可漏出;无便秘的遗粪症的大便多不成形,间断发生。

儿童遗粪症多是良性的,又称功能性遗粪症。如因精神创伤、惊恐和紧张等精神因素诱发儿童遗粪,或儿童以遗粪行为“反抗”父母的不适当管教;或儿童自幼无良好排便习惯,或有明显的精神创伤,或家庭关系紧张所致继发性遗粪症可出现在其他重病后,或儿童神经系统成熟延迟,除排便能力发育延迟外,常伴其他功能落后,如语言、学习功能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等。20%儿童功能性遗粪症与便秘有关。这类儿童平素胆小、害羞、敏感、不活泼。如发生便秘后结肠内粪便停留时间过长,大便秘结,解便时疼痛。儿童为避免解便时疼痛出现恶性循环,儿童不能感觉粪便漏出。

干预治疗方法需要药物与行为疗法结合,祛除心理因素,正确指导家长对儿童的排便训练,养成儿童控制大便的能力,培养定时排便习惯,不训斥儿童,以免加重其精神负担和紧张心理。正强化法的行为疗法即儿童能正常排便不弄脏衣服时,给予表扬、奖励。当仍出现不自主排便时,不可对其斥责,不可恐吓,而应加以安慰精神放松。

(一)多动症

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主要由大脑内神经递质失衡引起。幼儿多动症临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学习困难,冲动易怒等。多动症通常起病于6岁以前,学龄期症状明显,智力一般,核心表现是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

(二)多动症的具体表现:

(1)在任何场合都处于不停的活动状态中,如上课不断做小动作,敲桌子、摇椅子、舔铅笔、切橡皮、撕纸头,或者拉同伴头发、衣服等。平时走路爱奔跑,轮流活动时迫不及待,常说一些使人恼怒的话,好插嘴和干扰他人的活动

(2)情绪极为不稳,自控能力差,不服管束,高兴时忘乎所以,又笑又叫;不顶心时,易激怒发脾气,致使不易合群,久之可造成其反抗心理,而常常发生自伤或伤人的行为。

(3)常有注意障碍,注意力很难集中或者注意力集中短暂,上课时常东张西望,不在焉,或听而不闻。做作业时边做边玩,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做事常有始无终。

(三)多动症的防治

(1)适龄结婚,勿早婚或过于晚孕,避免婴儿先天不足

(2)为了避免产伤,减少脑损伤的机会,提倡自然顺产。临床发现,多动症患儿中剖腹产者比例较高

(3)孕妇应注意保持心情愉快,精神安宁,预防疾病,慎用药物

(4)创造温馨和谐的生活环境,使孩子在轻松愉快中度过童年。(5)注意合理营养,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防止疾病发生

(6)尽量避免让孩子玩含铅的漆制玩具,尤其不能将这类玩具含在口中。

特别提醒:当发现孩子有多动症症状时,医院进行检查并治疗,切勿拖延时间而加重病情

原因分析:

幼儿口吃的病因和病理机制尚不明确,可能和以下原因有关

(1)遗传因素:口吃患者家族发病率可达36~55%,故有人认为与遗传因素有关。也有人发现口吃患者及亲属中用左手多见,认为口吃与大脑优势侧有关。

(2)躯体因素:较多幼儿围产期或婴幼儿期曾受到有害因素作用,如胎儿期母体患妊娠*血症、出血或母体性疾病,或发育过程中患某些传染病使神经系统功能弱化,言语功能受累而致口吃。

(3)精神因素:幼儿口吃多发生在急性或迁延性精神创伤之后,因而有人认为精神因素可能为口吃的重要发病原因。

(4)其它因素:有的学龄前儿童罹患口吃是因模仿所致,有人根据脑电图,推断口吃可能与边缘系统和网状结构复合体活动增强、发音肌功能不协调、基底节存在生化障碍等因素有关。

总之,口吃可能是生理与心理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防治措施:

(1)为了防止幼儿口吃,安排好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很重要的。幼儿日常的生活要有规律,要按照规定的时间吃饭,保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不要强迫3~7岁的儿童牢记各种长篇故事或不适应他们语言能力的诗歌。

(2)矫正幼儿口吃的关键是要培养良好的讲话习惯。对于患口吃的幼儿,家长老师应耐心指导怎样把话讲清楚,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果讲对了,就要鼓励他“讲得好”,帮助他树立信心,如果讲话不清楚或不流畅,也要耐心听完,不要中途打断或随意责骂,使孩子以后在人前不敢讲话,或造成精神紧张,说话更加口吃)

(3)音乐可以在矫正幼儿口吃方面发挥良好的作用,有节奏地唱歌、朗诵对幼儿语言训练有一定的帮助,幼儿听到音乐之后,因心情愉快,分散说话时的注意力不再过分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级保健医课件10幼儿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