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健康教育在精神分裂症服药依从性研究的进展
TUhjnbcbe - 2021/8/12 15:03:00

作者:彭菊意张红玲熊燕兵樊艳丽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疾病,对该病的治疗主要靠坚持规律的服药,但临床上很多研究表示,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并不良好,这对患者的预后康复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总结影响精分裂症服药依从性的常见原因,分析不同的健康教育模式对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未明病程迁延的重性精神疾病。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正确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喜一位的,对病人能否获得临床痊愈是关键。而服药依从性是药物治疗评价指标之一,服药依从性与疗效直接关联,硬后、转归有重要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其治疗效果和病情的稳定,服药依从性差常是造寿情复发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对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不依从是造成分裂症患者疾病频繁复发、疾病负担加重和质量严重受损的重要原因。所以,改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对患者的预后有很大的帮助。临床上对影响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的因素也做了很多的调查研究,现总如下:

(1)自知力差:自知力包括是否认识到自己患精神病;对精神病性症状有无认识能力;是否要求对疾病进行治疗。精神分裂裂症急性期自知力缺乏者为97%,慢性期为89.3%。因缺乏自知力,否认自己有病,而使服药依从性降低。

(2)社会支持差、社会经济状况差:来自单亲家庭或者缺乏家人支持的患者服药依从性差,忘服、漏服、少服,勿医院配药,这些患者通常没有一个规律的坚持用药习惯。.

(3)服用精神药物的耻感:患者对精神疾病在认识上存在偏见,部分患者觉得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本身是一种心负担,有羞耻感,讳疾忌医,不肯坚持服药。

(4)对维持用药的必要性缺乏认识:患者经急性期治疗后病情缓解,但患者以为自己的病已经好了,无需再继续服,对医生提出的必须维持用药的要求不予依从而停药。

(5)精神症状因素:个别患者有被害妄想及关系妄想存在,认为药物有*,甚至认为医生和家属一起谋害患者,这类患者争拒绝服药。阴性症状明显的患者,内驱力低下,表现生活懒散,在没有任何帮助或可靠的指导下很难同意服用抗精神病。

(6)缺乏科学的精神疾病知识,受宣传影响自行停药,改换其它治疗方式。

(7)体重增加:因体重增加而不肯服药者多见于女性患者。患者服药后出现肥胖、体重增加,患者觉得其外在影响而不肯坚持服药。

(8)停经、性功能障碍:未生育或年青女性病人服药后出现停经而不肯坚持服药。男性病人服药后出现阳痿等性障碍而停药。

(9)药物的镇静及其他副作用:患者服药后出现嗜睡、心电图改变、转氨酶升高等不良反应,从而不愿继续服药。

(10)环境陌生:大多数精神病住院仍为封闭式管理,病人从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进入陌生环境可产生恐惧、敌视、绝望心理而影响依从性。

从上述总结的影响因素可以看出,多数患者停药是由于对疾病和药物缺乏一个科学良好的认识,从而服药依从性其实这些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都可以通过健康教育来进行改善。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健康活动与过程。

在健康教育中注意以下几点:

①护士要尊重理解患者,掌握患者的心理特点,不断改进沟通方法,提高交流技巧;

②要不同于一般的卫生宣教,一般性卫生宣教的对象广泛,不提供具体指导,没有评价标准,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注意差异性,要有理论、有方法、有技巧地进行知识灌输和行为指导,从而改善和健全患者的认识结构,影响并强化患者个人行为的形成:

③健康教育应反复进行,并贯穿治疗全程,重点讲解定时、定量服药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有针对性由助患者矫正不正确的认识,改善患者的服药行为,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能力,恢复独立遵医嘱服药行为,从而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和自我保健能力。现临床的健康教育有着不同的模式,侧重的重点也有所不同。不同健康教育程的应用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互动式健康教育:互动式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与方法:①给病人与家属讲解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及临床表现,给病人分析各种症状发生的原因、性质及表现形式等。②引导病人将自己的健康、学习、工作、家庭等与服用抗精神药联系起来,使其领悟到药物治疗的好处,从而认识到抗精神病药物的重要性,增强服药依从性。③让病人与家属治疗期间所出现的疲乏无力、动作迟钝、焦虑、抑郁等现象既有药物方面的因素,又有社会心理方面的因素。④与家属介绍药物的名称、用法、作用以及对常见不良反应的应对方法。⑤介绍门诊复查随访指征。⑥给予心理疏与心理支持,与病人和家属共同分析病人今后长期服药和社会交往中存在的河题,帮助他们克服恐惧心理,增强康复信心。护师讲授的内容要简单易懂,留更多的时间给患者与家属讨论和提出问题,或由再次住院患者和家属介绍病情复的原因和感受。护师与他们一起找出病人异常行为和认识上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显示:互动式健康教育,能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减少了精神分裂症的复发。

(2)个性化健康教育:个性化健康教育可由护师职称以上护士3人组成健康教育小组,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责任护士收集资料,对教育内容进行分工,经过护士、患者不断的交流、反馈、评估并根据疾病不同的阶段、不同症状个性化健康教育处方,采用计划性与随机性、群体性与个体性的方式,施以对症宣教。有选择地分发健教小册子、传授科普知识,具体做法可分为院内健康教育和院外健康教育。研究显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个性化教育保证了健康教育的质量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与服药依从性。

(3)回访式健康教育:回访式健康教育是在患者出院时进行出院指导,内容包括:坚持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保持情舒畅,如何适应社会,生活和服药的注意事项,了解复发先兆症状等。出院后半个月、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

由病区责任护士以电话询问或书信方式进行回访,了解患者出院后的康复情况,如能否坚持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及饮情况,睡眠质量,社会功能恢复情况等并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帮助惠者和家属解决康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讲解病知识,药物维持治疗对疾病预后及复发的影响,讲解如何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和心理危机的应对方式,鼓励患者在遇压力和烦恼时采用放松疗法,指导家属督促患者参与社会活动和力所能及的劳动,防止社会功能衰退。研究显示:医院的护理工作延伸到了家庭,贯穿于出院患者的跟踪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对进一步普及健康保健知识,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促进和巩固疗效起到了积极作用。

(4)家属健康教育:家属健康教育的形式及内容是自制编印精神健康教育手册,在明确诊断时免费发放给家属包括:精神分裂症的定义、病因、治疗方法、常见药物副作用及表现形式、维持治疗时间、预后、家庭护理、社会功能锻炼,复发的原因及后,如何预防复发,不按时服药的后果等。采用自行设计的精神病知识需求问卷调查表,对病人及家属进行调查,将问卷中大多数提及的问题写成讲课稿,由两名高年资护师或主管护师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研究显示:通过家属健康教育,让患者与家属对精神分裂症的知识有了正确的认识,能够使患者自觉服药,家属督促患:正确服药,有效提高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从而提高了疗效,延缓了疾病的复发,对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有重要意义。

(5)阶段性健康教育:阶段性健康教育是根据精神分裂症发病特征,分急性期、恢复期两个阶段进行健康教育。第一阶段即急性期。此期患者的症状处于高峰期,认知和自控能力丧失,以督促接受常规治疗、生活自理为重点,诱导思维

合作,并启发患者认识疾病,提高对幻觉、妄想等症状的辨别力,利用晨、晚间护理及查房时间与患者交谈,向患者家属讲解疾病的发病诱因、预防、治疗等知识,加强患者自知力教育,使患者领悟到自己确实有病,并对病态表现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使患者对自身疾病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提高服药依从性:第二阶段即恢复期。此期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初步恢复,采用集体讲座、书面资料、图片等方法,针对病因、坚持服药的意义等开展健康讲座,增强患者服药依从性。研究显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阶段性健康教育,可使患者和家属对疾病有了正确的认识,从而使他们意识到服药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服药的依从性,对患者回归社会,降低复发率有着重要意义。

(6)社区健康教育:社区健康教育就是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全面的健康为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其方法是:在病人出院前,护士通过交谈、观察等方法,了解下列问题:①患者的一般资料;②患者的心理和社会状态;③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④家属态度。然后设立健康的目标,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特点采用适宜的方法和沟通技巧进行健康教育。包括:①对患者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及健康处方;②由院社区巡诊护士利用每天人户巡诊的机会进行个别指导;③每周1医院进行集体授课,或举行座谈会分享交流心得等。在实施过程中重视信息沟通的双向性,对健康教育重点适当重复,并以不同的方式不断强化,完成教育一激励一再教育的过程,以达到预期目标。研究显示:通过科学的社区健康教育程序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于预,对其不断强化精神分裂症以及抗精神病药物的相关知识,可以帮助患者提高服药依从性,提高其生活质量。

(7)自知力教育:自知力缺失是判断精神分裂症严重程度的主要指标。无自知力的患者否认自己有病,对治疗持消极、否定态度。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缺乏自知力,往往不安心住院治疗,并拒绝服药或伺机藏药。自知力教育可以启发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对精神症状的辨别力。方式是采用自身对比法提问,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入院至缓解前)问患者(现在病态)与过去(正常)有无区别?有何区别?让患者回忆思考,然后作出回答。此阶段目的是启发患者认识到目前与过去不一样,从而领悟自己的确有病,增强对妄想幻觉的辨别力,从而与医务人员合作,增加治疗的依从性。

第二阶段(病情好转至出院)问患者觉得现在(治疗后)比过去(治疗前)是好些还是差些?如患者说好些时则再问哪些地方好些?是什么原因好的?引导患者将病情好转与服用抗精神药联系起来,使其领悟药物带来的好处,从而进一步增强治疗的依从性,使患者出院后能继续报药。研究显示:自知力教育能够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知力.提高服药依从性,从而提高疾病治疗效果,但自知

力教育并非适用于所有精神分裂症患者,对严重躁闹患者、紧张性木僵患者和其他交谈不合作的患者,需待病情缓解后再进行自知力教育。

精神病人受疾病因素影响,自我保健很难自发产生,只有通过健康教育才能提高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精神病人是一特殊群体,在实施健康教育时更需要护士不厌其烦地去强化每一项内容,使他们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健康教

育,病人之间可以交流互动,护士可以举例说明坚持服药与疾病复发的关系,让病人共同探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互相劝导、支持和理解,消除负性认知,增强自信心,提高了病人对自身疾病的认识。使病人知道精神分裂症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需要长期或终身服药,自觉地把病情好转与坚持服药联系起来,领悟到药物治疗带来的好处,提高病人对用药的依从性,保证病人院内和院外治疗的延续性。所以,通过健康教育的方式去提高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服药依从生,是非常具有临床实践意义的。

当一个人患病时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家庭、朋友及其他人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与支持有利于疾病康复。而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较正常人低,对其利用也差。研究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低,患者缺乏家庭照料和支持,可致依从性差。精神分裂症因病程长,易复发,且经济负担重,社会压力大,致使家庭和社会支持不足。所以如何通过健康教育的方式来提升患者的社会支持率,这对患者的康复也是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健康教育在精神分裂症服药依从性研究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