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精神病院你会想到什么?
铁窗网?裸露着的、神志不清的病人?手拿绑带、眼里透露着凶光的医生?
作者:弗朗西斯科·德·戈雅作品名称:精神病院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可能很多人都会对这个问题避之若浼,心中埋藏着不屑或恐惧,当然“很多人”也包括在大学实习之前的我。或许从小学时代起脑海中就被种植了关于它的“恐怖的传说”(门前的血手印、夜晚的痛苦嚎叫、发着电火花的帽子、被白色病号服捆绑等),在大学实习前夕得知自己要去精神病院实习时是兴奋与不安的,兴奋来自于可以探寻那块人人躲避的“禁忌之地”,不安来自于那些儿时听到的“恐怖传说”。“疯人院”(图片来源于《异常心理学第九版》)
实习第一天怀着忐忑的心来到了精神病院门前,走进病院医院并无差别,但仍让人提心吊胆,心中总在想会不会身边的这个人是精神疾病患者,她/他会不会突然发病,会不会攻击我。眼睛躲避着周边人的目光,生怕自己的眼神会冒犯他们。即使现在,有着在精神病院实习半年的经历,我也很难相信有这样一个女人将精神病院真实的模样记录在了镜头之下。马莉
中国内地女纪录片导演、摄影师、剪辑师、制片人
代表作品:无镜、京生、囚
主要成就:第5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
她,打破自己之前的观念去探求人的另一种活法,用3个月的时间在精神病院与病人相处,去熟悉、融入这样一个群体。在征得病人及其家属同意后,又用一年半的时间去记录下精神病院封闭病房的真实模样。她扯开了被世人盖住的“遮羞布”,将一年半的时间浓缩为分钟,将“人的另一种活法”演绎为“人之困境”。(“囚”在汉字中的意思为囚禁,Inmates在英文中的意思为监犯、(精神病院)住院患者)
该影片讲述了各种症状的精神病患者(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冲动,酒瘾患者…),接受强制性封闭治疗的过程。从清醒的瞬间,他们就开始试图挣脱这座囚室。但在这里,挣脱毫无意义……在疾病发作时期,他们时而慷慨激昂、长篇大论,时而郁郁寡欢、沉默不语;他们中有些人出身贫困却认为自己家财万贯、身居要位,有些人地位显赫、满腹锦纶却整日惶恐生怕被他人加害;有些人不安于平淡的生活,怀有雄才壮志,想要鱼跃龙门,背后却是对家庭责任的逃避、钱财的无度挥霍和不切实际的妄想;有些人童年凄惨、少年入狱,幡然醒悟后想改过自新,却一头扎进社会的大染缸,越做越错、越陷越深……在药物的控制和不容置疑的规训下,他们开始自我反思,困住自己的什么,是窗外的铁网与高墙?还是道德与法律?是与社会的不相容还是与他人的不相同?在一间间病房中充斥着他们时而清醒时而混乱的思维,它触及灵*、欲望、意志、思想……他们的遭遇或许平淡、或许离奇,但在镜头下他们是自己故事的讲述者。透过镜头在那些古怪异常的行为与话语中,你或许感受到的不再是不屑、恐惧,而是对人的怜悯和对生活的无奈。记得我的一位带教老师曾半开玩笑的说,在精神病院工作真不好,找对象介绍自己职业的时候总得遮遮掩掩生怕把别人吓跑,更别提住院的患者和他们的家属,得承受过多少闲言碎语。作为一名有志于从事精神卫生事业的心理学工作者,在影片中我感受到的是导演想通过记录去打破人们心中对精神病院、精神病患者的偏见。导演马莉在一片灰白中开机,在一片灰白中结束。在分钟内,导演尽量仅保留了病人生活的记录,没有人去指责他们、评价他们。导演借由“囚”的形式去阐释即便生活有万般无奈,人都应该带着内省与自知向前看。对待那些抱有精神困扰的自己和他人多一些理解与温暖,少一些歧视与偏见。扯下精神病头上的“遮羞布”,客观正常的看待精神病院,那只不过医治我们心灵上感冒发烧的地方。18世纪法国精神病医学改革者菲利普·皮内尔在为饱受虐待的住院病人打开锁链,开启了现代人道主义精神病治疗学的大门(图片来源于《异常心理学第九版》)
因为涉及太多隐私性的问题,这部纪录片并没有大范围上映,一直采用线下展映形式,而且常常一票难求。虽然不能通过影片的形式直观地去向大家展现精神病院内部的样子,但下周二笔者可以从自己在精神病院实习的经历向大家介绍精神病院的常规配置,与那些听起来让人闻风丧胆的约束性绑带、电击治疗的治疗条件与适用症状。我们发现,很多想参加心理培训、读书会的小伙伴由于各种原因找不到适合的心理平台。鉴于此,平台希望可以提供适合大家的心理培训、课程、读书会。
融心理·心理培训、读书会需求调查
如果您有此方面的需求或兴趣,希望您可以抽出时间,认真填写该问卷。以便我们可以为您提供或者量身打造专业的心理培训、读书会服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