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市医保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健康扶贫工作进
TUhjnbcbe - 2021/8/26 17:31:00
6月29日,市医保局在市*府召开“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健康扶贫工作进展成效有关情况,市医保局*组成员,二级调研员张金峰同志参加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实录如下:

张金峰: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好!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市医保工作的
  一、开展“三大行动”,实现贫困人员参保全覆盖


  实现贫困人员全部参保是医保扶贫工作的底线,也是落实扶贫*策的基础和前提。医保部门不仅承担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的脱贫任务,还承担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的行业扶贫任务。为此,我们开展了“三大行动”,确保贫困人员%全参保。一是加强部门联动,全面摸清人员底数。加强与市扶贫办、民*局等部门协作,建立信息共享和动态更新机制,每月进行贫困人员信息交换,及时掌握、更新全市应参保人员底数,确保信息准确、及时。二是逐户逐人排查,实施精准参保行动。及时与全市医保信息系统精准比对,建立“未参保贫困人员数据库”,逐户逐人排查未参保原因,加强跟踪
  一是实行多重保障,筑牢防贫返贫防线。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实行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机构减免、商业特惠保险、医疗再救助的六重保障,确保*策范围内个人负担比例控制在10%以内。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实行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最大程度减轻就医负担。二是加大*策倾斜,筑牢大病保险防线。贫困人员居民大病保险起付线比普通居民低50%,报销比例比普通居民提高10%,不设年度最高支付限额。三是强化托底功能,筑牢医疗救助防线。对贫困人员经过居民医保和大病保险报销后的自付部分,由医疗救助金救助70%,每年度限额1.5万元,并全面实施贫困人员再救助制度,救助比例达到70%,显著减轻了贫困人员医疗负担。

三、实施“三大工程”,确保扶贫*策精准落地


  一是优化办理流程,落实四类贫困人员参保补贴。改进贫困人员参保补贴流程,不再采取先缴费后返还的方式,对特困人员直接由医疗救助金代缴。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低保对象只缴差额部分。、年全市共发放参保补贴万元。对年未享受参保补贴的贫困人员,主动承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3万多名贫困人员发放参保补贴。二是开展大数据比对,全覆盖筛查待遇落实情况。通过医保大数据比对,全面梳理年、年贫困人员待遇落实情况,全部落实大病保险补偿倾斜*策,无缝隙开展医疗救助和再救助,对因账户错误或行动不便等原因不能领取救助款的,由帮扶人把救助款送到贫困人员手中,打通待遇落实“最后一公里”。、两年全市共支付医疗救助金2.59亿元。三是主动办上门办,多举措开展门诊慢性病鉴定。对贫困人员办理门诊慢性病由依申请办理改为主动办、上门办、帮办代办。通过大数据筛查和入户核查等方式,对疑似慢性病患者,采取网上病历审核、现场集中审核、专家入户审核等方式,实现了贫困人员门诊慢性病待遇应享尽享。共为2.54万人办理门诊慢性病待遇,为3.92万人办理“两病”门诊待遇。


  四、创新“三大机制”,不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一是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保扶贫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家庭医生贴近贫困人员的优势,以“家庭医生与贫困人员%签约”为目标,采取宣讲医保扶贫*策、听取意见建议、帮助贫困人员办理门诊慢性病手续等方式,推动家庭医生服务贫困人员工作。二是建立贫困人员就医“一站式”结算机制。率先在全省实现贫困人员在市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机构减免、医疗救助、商业特惠保险、医疗再救助的“一站式”结算,覆盖市、县、乡公立、民营定点医疗机构,解决贫困人员就医多方报销、垫付资金压力大的问题。三是建立返贫预警长效机制。开展医保大数据防贫信息化省级试点,依托医保数据,接入扶贫办、民*、残联、人社、教育等部门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居民因病返贫风险进行预测,精准识别、及时发现近贫、返贫高风险人群,实现医保靶向扶贫、精准防贫。下一步,市医保局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指示精神,将工作重心从集中攻坚转入常态化帮扶。继续做好参保工作,严格落实“四不摘”要求(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过渡期内保持现有医保扶贫*策不变,健全防范因病返贫的长效机制,巩固好医保脱贫攻坚成果。

鲁网记者提问:

请问贫困人员能够享受到哪些医保扶贫待遇?

张金峰:

为减轻贫困人员的就医负担,我们从参保和就医两个方面制定倾斜*策,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机构减免、商业特惠保险、医疗再救助的六重医疗保障体系,确保贫困人员个人负担医疗费控制在10%以内。一是对贫困人员参加居民医保的个人缴费部分进行补贴。其中对特困人员给予全额补贴,对建档立卡人员、低保人员给予定额补贴。年享受参保补贴17.84万人,支付万元。二是居民大病保险*策向贫困人员倾斜。对贫困人员,大病保险起付线比普通居民减半,降至元,取消封顶线,报销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最高达到85%;使用大病保险特效药不设起付线,报销比例80%,最高可报销40万元;三是开展医疗救助。对贫困人员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报销后个人负担的*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救助70%,每年限额1.5万元。四是建立重特大疾病医疗再救助制度。对贫困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机构减免、商业特惠保险“五重保障”报销后个人承担的部分,超过元以上再救助70%。

大众网记者提问:

刚才您提到了贫困人员就医“一站式”结算,请具体介绍一下“一站式”结算的情况。

张金峰:

在开展“一站式”结算之前,贫困人员发生的医疗费用分别到医保、医院、保险公司三个地方进行报销,其中医保部门负责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再救助,医院负责费用减免,保险公司负责商业特惠保险,这样造成贫困人员多方跑腿,耗时长、资金垫付压力大、非常不方便。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市在年在省内率先实现了贫困人员六重保障的“一站式”结算,做到“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贫困人员出院时只需要拿个人负担的部分。年,全市共“一站式”结算24.64万人次,结算金额8.13亿元,极大方便了贫困人员看病就医。

聊城日报记者提问:

贫困人员中有很多是慢性病患者,从刚才介绍的情况来看,医保部门为解决贫困人员的慢性病门诊问题专门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能否介绍一下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张金峰:

为保证贫困人员享受医保门诊慢性病待遇,我们主动作为,对贫困人员进行慢性病筛查,并改进门诊慢性病鉴定方式,提高鉴定的工作效率。一是简化申报材料,对不能提供二级及以上住院病历的,只提供能反映真实病情的相关检查报告即可;在办理方式上,由参保人申请办理改为医保部门、帮扶人主动通知办理,随时受理、随时鉴定,提高办理效率。二是开展大数据筛查和入户核查,筛查出疑似慢性病患者,然后由帮扶人、家庭签约医生入户核实,帮助其申办慢性病。三是在鉴定方式上提高效率,对本地住院的,由专家在网上审核电子病历,不让群众多跑腿;对在外地住过院的,审核外地纸质病历;对长期卧床行动不便或患有精神病的,组织医疗专家上门鉴定,保障符合条件的患者都能享受到门诊慢性病报销待遇。

END

主办

聊城市医疗保障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市医保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健康扶贫工作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