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万人的疾病,8分钟让你搞懂精神分裂
TUhjnbcbe - 2021/8/26 18:51:00

“摩擦摩擦”

“在这光滑的地上摩擦”

年,一首名叫《我的滑板鞋》的歌曲,带着无厘头的歌词、洗脑的旋律,闯进了大众的歌单。

这首歌的作者,“庞麦郎”,也借此“神曲”被人们所知晓。

时隔7年,这位“才子”再次进入公众的视野,不过这次他带来的并非“作品”,而是病耗——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在刚刚看到这个疾病的时候,相信不少人的反应是:

“这是什么病?”

“意思是他疯了吗?”

“他会危害到其他人吗?”

“他是有多重人格吗?”

这些疑问很常见,毕竟大多数人很难接触到这个疾病。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精神分裂就等同于“说话只有自己懂的神经病”、“会攻击人的疯子”、“人格分裂”……

其次,精神分裂症不同于“抑郁症”,它在感受上,更多的是引起人们的恐惧,而非“理解与包容”。

这种避而远之的心态,也导致很少人会主动了解这个疾病的全貌。毕竟,一个“神经病”有什么好了解的呢?关起来,不要让他伤人就好了。

但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真的如此恐怖吗?

根据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MHS)在年发布的数据来看,终生患病率最高的精神疾病是“焦虑障碍”,为5.0%;其次是“心境障碍”,为4.1%,而精神分裂仅为0.6%。

千分之六,看似非常小的一个比例,在乘上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后,意味着仍有多万人遭受着这个疾病的折磨。

因此,精神分裂患者并不罕见,我们之所以感觉“精神分裂症”离我们很远,恰恰说明,并非所有的精神分裂患者都是“疯子”,相反,他们很“怕生”,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如果他们不说,你甚至不会意识到他是一位病人。

但正因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容易被贴上“神经病”的标签,许多患者为了隐瞒自己的病情,而拒绝接受治疗,从而使得病情加剧恶化,以至于可能终生无法康复。

因此,我们需要了解这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疾病,我们面对的是怎样的一个人,撕掉强加在他们身上的标签,给予他们应得的尊重。

最后,无论是为了预防,辨别,还是就治,深入了解这个疾病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精神分裂与人格分裂的区别

Difference

一旦提起“精神分裂”,我们就不得不提另外一个疾病——“人格分裂”(DissociativeIdentityDisorder,DID)。

相信大部分人对于这两个疾病的了解,都来自于影视作品,而在电影表现手法上,两者很相似,导致许多人会把两者混淆。

但精神分裂与人格分裂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疾病,两者“分裂”的内涵也有所不同:

区分维度

精神分裂症

人格分裂

“分裂”的内涵

功能的“失调”

“模式”的分裂

自知力

成因

多因素

童年的创伤

从疾病的内容上看,“精神分裂”中的“分裂”,实际上是“失调”的代名词。它指的是“感觉、知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

因此,“精神分裂”在台湾地区又名“思觉失调”。

而“人格分裂”患者在感知觉、思维等功能上都是完好的,改变的仅仅是思维、认知、行为等模式。

例如,原本不喜欢吃西红柿的人,突然变得很喜欢吃,但是对于西红柿的颜色、味道,感知上和正常人无异。这便是模式上的改变。

但如果一个人坚信,西红柿是正方形的、绿色的、没有味道的,甚至还会说话……这便是功能上的改变。

总的来说,“人格分裂”更像是一个人“分出”了“两个或多个独立的灵*”。每一个灵*都是他,都是完整的。

而“精神分裂”更像是一个人灵*的某个部分“坏掉了”,并且常常干扰正常的部分发挥该有的功能。

其次,尽管“精神分裂”以及“人格分裂”的患者都缺乏自知力,但两者仍有区别。

例如,人格分裂患者,其主人格一般不会知道副人格的存在,但副人格一般知道主人格,以及其他副人格的存在。

在副人格主导时,主人格并没有意识,更不会记得期间发生的事情,表现出一种“失忆”的状态。

而“精神分裂”患者,他们可以意识到事物的“存在”,却很难意识到这是自己的“幻想产物”。

最后,“人格分裂”一般源自于童年遭受了“虐待”、“抛弃”等巨大的创伤。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格分裂”也是一种“防御机制”——因为现实过于残酷,自己一个人没有能力去面对,只好把一切痛苦抛给“另一个自己”来承担。如果两个自己也不足以对抗现实,那就继续分裂……

而“精神分裂”的病因,则是……

精神分裂的成因与表现

FactorSymptom

想要了解精神分裂的病因,我们需要先了解“精神分裂到底是什么”,都有什么表现:

异常表现

分类

具体表现

感知觉障碍

幻觉

以幻听最为常见

思维障碍

思维形式障碍

如思维贫乏、破裂

思维内容障碍

妄想是最常见、最重要的思维内容障碍。

情感障碍

情感淡漠

对人和事物的漠不关心,情感麻木。

情感反应不协调

对事物有异于常人的情感反应,如悲伤的时候却大笑。

意志和行为障碍

意志减退

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活动减少

活动减少、离群独处,行为被动

认知功能障碍

注意力、记忆衰退

约85%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

如信息处理、工作记忆、学习能力、等认知缺陷。

然而,在现实中,上面的症状并非全都会被表现出来。为了细化诊断,更好的对症下药,根据表现的特征不同,精神分裂症又被分为不同的类型:

分型

具体表现

偏执型

这是精神分裂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起病年龄较其他各型要晚,以幻觉、妄想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程缓慢,预后较好。

青春型

该型患者首发年龄低(青少年时期),起病急,社会功能受损明显,典型的表现是思维散漫、思维破裂,情感、行为反应幼稚,可能伴有片段的幻觉、妄想,预后较差。

紧张型

以紧张综合征为主要表现,典型表现为紧张性木僵、蜡样屈曲,以及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冲动行为。一般该型患者起病较急,部分患者缓解迅速。

单纯型

一般在青春期发病,主要表现为阴性症状,如孤僻退缩、情感平淡或淡漠等。该型治疗效果欠佳,患者社会功能衰退明显,预后差。

未分化型

有精神分裂的症状,但难以归入上述任何一型。

可见,精神分裂实际上就是大脑各个功能的病变,一言概之就是,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都脱离于现实……但这些表现也可能发生在一些“脑病变”患者身上。

因此,在临床上,首先需要排除“脑部器质性病变”——由酒精依赖、吸*、寄生虫、病*感染、物理损伤等引起的大脑结构受损或改变。

在排除了“器质性病变”之后,大脑的功能无非就是由无数个神经元组成“特定的结构”,以“特定的方式放电”产生的结果。

大多学者认为,精神分裂症源于这种放电的结构无法正常运作,又或者是“调控”放电过程的神经递质分泌、分解出现问题。而这在微观层面上看,都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因此,生理因素,尤其是遗传因素被视为该病的主导因素,起着60%-80%的作用。

这种先天因素,使得后代对精神分裂症有较高的易感性。

例如,在受到生活事件刺激时,更容易产生负面的想法与情绪体验等等。此时,有没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弹性”则显得非常重要。

这意味着,精神分裂症同样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例如“人格”。

如同“强迫型人格”是“强迫症”的高发人格一样,精神分裂也有与其高相关的人格类型——分裂型人格(sehizotypepersonalitydisorder)。

光从名字上看,也许大部分人会认为,这类人是个“戏精”,很多时候表现的很“人格分裂”。

但是,分裂型人格的特征恰恰相反,他们内向、孤僻、情感淡漠、行为怪癖,社会活动能力差。

名字中的“分裂”,更多是指“精神与现实边界的破裂”。

分裂型人格的人,习惯沉溺于幻想之中,并把幻想的产物拉入现实世界,构建出了一个“虚假的外部世界”(他们坚信幻想的产物在现实中是存在的)。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既满足个人关系的需要,又可以免得自己对别人明显地表示出攻击或性的冲动。

这在心理防御机制上称为“分裂样幻想”(SchizoidFantasy)。

除此之外,“妄想性投射”(DelusionalProjection)也是他们常用的心理防御机制。

“投射”是很常见的一种“行为”,例如“我很讨厌英语老师,我觉得其他同学也会讨厌英语老师”,这是把自己对英语老师的“攻击性”投射到了同学身上,希望同学能代替自己去攻击老师。

但一般情况下,这种“投射”会经历“现实检验”。即我们会知道,其实别人不一定讨厌英语老师,也不一定和我们一样有相同的心情。

而“妄想性投射”则指一个人在别人身上体验到自己的感情,并且忽视“现实检验”,坚信自己的感觉是正确的,并作出相应的行为。

基于“妄想性投射”引发的行为,一般是“被害性”的,以及“攻击的”。

这实际上是把一种“责任”推诿给别人,即“我自己的不愉快,是因为别人的问题,而不是我自己的问题”,从而减轻心中的痛苦。

在心理学上,“分裂样幻想”被归类为“不成熟的防御机制”,一般常见于“3-16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妄想性投射”则被归类为“自恋性的防御机制”,一般常见于“5岁之前”的幼儿。

可见,这类人群相较于普通人而言,更倾向于使用“不成熟的”、“自恋的”防御机制,其心理发展水平仍停留在儿童甚至更早的阶段。

正如庞麦郎,他一遍又一遍的唱着《我的滑板鞋》,那“孩子独白般”的歌词,不正是他“不成熟内心”的体现吗?可他除了《我的滑板鞋》,已没有任何作品。也许精神分裂,正是他不愿接受自己无法适应市场并被市场淘汰的表现。

精神分裂的治疗

Therapeuticschedule

从整体上看,真正能摆脱精神分裂症,并恢复到正常水平的患者,只占总患者的25%,剩下25%的患者,其社会功能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但有很高的复发风险;25%的患者,会有部分症状残留,且社会功能永久性受损;25%的患者,病情会迅速恶化,大脑各功能受损、衰退。

正因精神分裂症如此高的致伤致残率,以及不算高的治愈率,所以,精神分裂症比其他精神心理疾病都更加重视——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

而药物治疗配合心理治疗仍然是最好的治疗选择。

目前主流的抗精神分裂药物,均能有效改善“幻觉”、“妄想”等核心症状,但在“修复”认知功能的受损上,作用十分有限。

因此,一般需要配合适当的“康复训练”,例如运动、绘画、园艺等。这也是除了避免患者的某些攻击行为会对他人造成危险之外,要求其住院的一个重要原因,医院的环境其实也能帮助到患者。

在借助药物稳定病情的情况下,可以配合心理治疗,给予患者支持。

此时,心理治疗的作用不在于“治愈这个疾病”,而在于缓解由该疾病带来的“痛苦”,例如文章一开始提到的“被贴上疯子的标签”。

同时,心理治疗也可以帮助患者重新融入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在心理治疗中,目前公认效果最好的是“家庭治疗”。

一方面,家庭治疗可以给予患者父母必要的科学指导,让其正视该疾病,以及对该疾病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学会如何帮助患者共同渡过难关。

另一方面,有研究认为,精神分裂症往往与家庭系统有很大的关系,当家庭整体系统有所改善,借助家庭系统的功能,能更好的促进患者痊愈。

总的来说,精神分裂症就是因为大脑功能的病变,导致一个人突然会有很多奇怪的想法,许多不着边际的言语,在别人看来难以理解。

他们需要的是帮助,而不是别人由于无知,带来的看待“怪人”般的眼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万人的疾病,8分钟让你搞懂精神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