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3月19日,第医院、医院、医院三院联合病例讨论学术研讨会在医院研究生楼三楼会议室顺利举办,会议采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方式,吸引了80余名精神科医师的参与。
图1医院谭云龙教授主持会议并致辞
本次会议由医院谭云龙教授主持并致辞,参加此次研讨会的嘉宾医院石川教授、医院郭小兵教授与医院李艳丽主任医师。
谭云龙教授在会议开场时表示,病例联合研讨会每两月一次,但因为疫情的特殊原因,第九期推迟到如今才回归。初心不改,讨论会旨在医院、医院和医院之间的学术交流,促进临床经验分享,从而进一步提高临床研究生、住院医师、住院规培医生、低年资主治医师及北京市各区县基层精神科医生的诊疗水平,拓展临床视野。
图2医院李丽医师病例汇报与分享
医院李丽医师为大家分享了本次会议讨论的病例。这是一例「爱发脾气、行为怪异、生活懒散1年余,加重2个月」为主诉的32岁中年男性病例。李丽医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详细介绍了该患者的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以及辅助检查的结果,并从认知、情感、意志活动等方面介绍了患者的精神检查表现及患者曾经自己种植、吸食大麻的情况,最后给出了自己的初步诊断:1.未分化型精神分裂症、2.高脂血症。
基于病例的介绍,李丽医师发起了关于精神活性物质与精神障碍关系的讨论,参会人员发表了对该病例的看法并对李丽医师提出自己的疑问。紧接着,李丽医师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ICD-10的诊断标准,阐述了自己如何一步一步排除诊断及鉴别诊断,到最后的确定诊断,让各位医师对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图3在场医师展开热烈讨论
精彩的讨论环节过后,来自医院六科的王红医师分别从精神活性物质的分类、植物大麻、大麻的主要成分、医用大麻与娱乐大麻的不同开始讲起,详细介绍了大麻作用于人体的机制,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DSM-5中大麻所致精神病性障碍的诊断标准、大麻中*的诊断标准、大麻使用障碍及大麻戒断的诊断标准进行了解读,让大家更加深刻的学习了大麻相关的诊断标准以及临床治疗方案
图4医院王红医师介绍大麻相关知识
医用大麻
娱乐大麻
l艾滋病引起的厌食症
l肿瘤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
l各种疼痛包括神经痛
l严重的癫痫
指达到法定年龄,可按照当地立法享受购买、持有、种植一定数量大麻的权利
王红医师指出,对于大麻戒断症状及预防复吸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主要依靠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促进大麻从体内的排除。同时强调了心理治疗的重要作用并介绍了相关心理治疗的方法。
心理教育与自我管理
动机激励访谈
认知行为治疗
行为列联管理
家庭治疗
告知患者可能的戒断症状
和患者讨论如何应对戒断的策略
睡眠管理
进行肌肉放松
体育锻炼
社会支持
治疗师:表达共情、反馈、概述、肯定自我效能、药物使用的利弊分析
激励的方式
来访者面对滥用行为造成的现在问题、不良后果
提高风险意识
强调习得药物阶段的技巧及应对不良影响的相关技巧
干预包括:最近大麻使用及渴求
引入应对技巧
角色扮演
技巧训练
指定作业
增加效果,
目前基于戒断及出席次数的行为列联管理,得到和奖励相关的凭证
提供阴性生物学标志物
出席干预
根据家庭意愿进行家庭治疗
来自医院六科的李艳丽主任医师随后对本次病例讨论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先是从文学作品中找寻精神活性物质的痕迹,随后又用讲故事的方式还原了本次案例中的主人公从一开始否认吸食大麻,到后来一次偶然查房得知患者大麻接触史,再到最后确诊、治疗的过程,情节可谓一波三折。大家在梳理患者病史的同时又对疾病的诊断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图5李艳丽主任医师为大家梳理病情
会议的最后,医院石川教授及医院郭小兵教授对本次病例进行了点评并发表自己的观点。石川教授首先肯定了本次活动举办的意义,并且高度赞扬现场几位医生对诊断准确性的执着和对患者细致的人文关怀。通过「斑马与马」的原则,提醒大家在临床工作中,不仅要首先考虑常见病、多发病,也要注意罕见病的可能性。石川教授同时指出,当临床工作中遇到有物质依赖情况的患者时,他们很可能存在艾滋病与梅*感染的风险。
图6医院石川教授对本次病例分享进行点评
郭小兵教授总结称,精神科探究发病过程及疾病诊断很像侦探断案,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疾病背后的问题,就本次病例来说,我们要考虑患者到底是精神活性物质引起的精神障碍,还是精神障碍后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抑或是精神活性物质只是诱发或维持因素。精神疾病的诊断遵循「一元论」法则,但临床工作中常常出现一种疾病解释不了所有问题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去发掘精确的诊断方式,由此可见,这也将成为我们未来临床工作中的追求目标之一。
图7医院郭小兵教授对本次病例讨论进行总结
本次会议吸引了80多位精神心理领域及相关专业的医生到会参加,与会者纷纷表示受益匪浅。让我们共同期待第十期的病例讨论以及下一次的聚会!
欢迎与我们合作,联系邮箱meeting
dxy.cn。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