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与父母冲突中的ldquo自我成长r
TUhjnbcbe - 2021/9/4 17:39:00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更正规 http://m.39.net/pf/a_4503317.html

与父母冲突中的

“自我成长”

1、分离与连接:成长,是一个过程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爱,是为了离开: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孩子在父母无法移开的目光里,一点点地长大。父母一方面盼望着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但另一方面是心理上的难分难舍。在心理的层面上,真正地允许和祝贺孩子长大,对于每对父母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分离,是为了爱:那就是孩子对父母的爱。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全然地依赖着自己的父母,从吃穿住行到自尊情感。等到孩子真正长大的那一天,他一心想要成为他自己,父母却很可能浑然不知。

孩子叛逆,抗争,为了拥有独立的自我;父母迷惑,失落,难以接受与孩子的分离。成长的烦恼,分离的痛苦,带来了亲子之间的冲突。但这让人烦恼和痛苦的冲突当中,却孕育着成为自己的“成长动力。”只有成为真正的自己,只有完成了与父母心理上的分离,我们才能真正地爱父母。

疫情爆发,寒假延长,原本就有些疏离和无奈的亲子关系,不时陷入剑拔弩张。

想想从小到大,和父母相处的日子。妈妈经常跟同事炫耀,我们无话不谈,亲密无间。只有我自己心里最清楚,从初中开始,我就经常“让着她。”我是她生的,吃穿住行都靠她,不低头也难啊。

在我考上理想的大学之后,我的爸妈在欣喜兴奋之余,更多了几分不易察觉的,深深的失落。就好像他们倾注一生心血养的一盆水仙花,被别人抱走了。我一心想的是,终于离开了父母的“魔爪,”重获自由啦,是不是该庆祝一下?

始料未及的是,开学后的第一个学期,我竟然分外想家,想念整天唠唠叨叨的妈妈,想念黑着脸凶我的爸爸,想念他俩给我做的香味扑鼻的家乡菜。

寒假回家的高铁,好像懂得我思乡心切,用一小时几百公里的速度,飞快地把我送回了父母身边。但是,我突然觉得,我和父母之间,好像有了距离。我不再无话不谈,妈妈的唠叨少了,爸爸也不凶我了,但我能够从父母皱着的眉头和唉声叹气中发现,他们对于我昼夜颠倒,晚睡晚起,沉迷游戏的假期生活,难以忍受。

我也很苦恼自己呆在家里的状态,无所事事,效率低下。我也希望自己像在学校里一样,每天都像上了弦的箭,呼啸疾驰。但是,好不容易有个假期,我先放松一下,难道不是应该的吗?!

只是,当有一天,我的父母实在忍无可忍,指责我颓废堕落,不思进取,要求我早睡早起,规律作息的时候,我和父母之间的冲突爆发了。

我有些心虚地大声强调,我有自己的计划和节奏;我很生气父母不理解,也不信任自己;我很恼火,父母还是把我当成小孩子来管教……

父母也很伤心,并且失落,因为我不像高中之前那样听话顺从。

我也知道父母是为我好,伤了他们的心我很愧疚,但是我也不想在父母面前,这么憋屈。我们现在的相处很冷淡,我也想改变这种僵局,却又找不到有效的沟通方式。他们总是态度强硬,高高在上,好像都是我的错,让我觉得很生气,很受伤。

读到这里,也许你会有种熟悉的感觉,多多少少,这些场景和体验,也在你和父母的相处当中,出现过。此时此刻,我很想说句不合时宜的话:“恭喜你,成为自己的独立意识终于觉醒了!”。

至于你做得怎么样,是否能够实现有效的自我管理,这需要一个过程,可以慢慢来。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你想有自主选择的空间,你想探索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你正在开始一段相当重要的心路历程,就是想为自己做选择,想为自己做决定,想要为自己承担责任,想要真正地长大,想要成为你自己。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需要付出努力的过程,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自我分化。”

2、自我分化与个人成长

20世纪50年代中期,系统家庭治疗的创始人莫瑞.鲍恩(MurrayBowen)对精神分裂症家庭开展临床工作和深入研究时发现:母亲和病人之间“共生(symbiosis)”性的紧密情感连接,是所有问题家庭共同的作用机制。鲍文提出“自我分化”是家庭成员心理成长的必要目标。

自我分化

“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ofSelf)指的是,当个体在面临家庭要求保持“紧密性”的压力时,个体是否能够将个人情绪与理智进行分离,维持自我心理空间的能力。自我分化水平低的人更倾向于情绪化,他们很容易被周围人的情绪和行为所影响;自我分化水平高的人能够更好地平衡理智和情绪,既能够产生强烈的情感和主动性的行为,同时也能够自我克制,并且客观地看待事物,因此有能力抵制情感冲动对自己的影响。

就家庭内部而言,鲍恩强调个人的情绪系统,既受到来自家庭成员“亲密性”的影响,又受到自身“个体性”力量的影响。当这两种力量相互平衡,个人就会有较高的从家庭中分化自我的能力。他们既能在需要时通过亲密感获得支持,又能够理性地保持自己的个体性。

而如果亲密性过高,个体就会缺乏理性和思考,混淆自己和家庭成员的界线,把家庭的价值观、生活经验毫无思索地加到自己身上,失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态度,过分卷入父母的情绪或家庭冲突,从而产生过高的焦虑,甚至导致身心障碍。低自我分化的人,有时会为了抵抗亲密性,以情感阻断(emotionalcutoff)来表达过度的“个体性”,用疏离、孤独、完全不与他人交流来表达对亲密性的反抗。这其实也是一种未分化自我的表现。

3、为自己负责,提高分化水平

01直面问题,表达和接纳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差异。

上文中的“我”与父母对于居家生活的节奏有着不同的计划和安排。父母也许并未意识到,“我”需要在紧张繁忙的学期结束之后,先放松一段时间。

但也许“我”可以尝试表达自己的情况、想法和安排,邀请父母理解和接纳。与此同时,我也可以尝试理解,以“勤劳质朴”为基本人生信条的父母,见到我懒散生活状态时的“焦虑和担心”。这些担心外面裹的是“批评”,但里面包的是“关心和爱”。

有了这样的理解,我们就更容易放松下来,不必着急为自己辩护,不必急着证明自己是好的。而是心平气和地先跟自己的感受在一起,然后告诉父母,我其实并不是像你们担心的那样,我正在调整的过程当中,我会一直努力,请相信我。

02直接表达,为自己的情绪体验负责。

上文中的“我”和父母之间有着紧密的情感联结,互相都很在意对方的感受,这里有很宝贵的部分。

但是,我们也需要各自为自己的情绪体验负责。父母的担心是父母的,也许可以很直接地对孩子说:“你看上去有些懒散,我有点担心你荒废时间。”父母表达了自己的真实体验,至于如何调整和改变,是已经成年了大学生自己该思考和负责的事情。父母因为担心,而直接要求孩子做出改变,并不能够取得好的效果。

03自我肯定,学习不对批评太敏感。

很多时候,我们会希望得到周围人的欣赏和肯定,尤其是来自父母的赞赏。但是,临床观察发现,很多父母的信条是,批评使人进步。他们认为,如果表扬孩子太多,会惯坏他们。

很多人,从小到大的未完成事件就是得到父亲或者母亲的肯定和赞赏。但是,却一直没有得到。不是因为你不够好,而是因为父母的字典里面,根本就没有“肯定”二字。父母也许是没有能力肯定你,因为他自己就是从一个没有欣赏的家庭里面长大的。父母也许会认为,我不批评你的时候,就是在肯定你,没有必要说出来。所以,你需要学会自我肯定,学会在面对批评时,不那么敏感。

04放下期待,接受父母和自己都是普通人。

我们在小的时候,通常会相当地崇拜自己的父母。我们会认为自己的父母很厉害,甚至无所不能。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青春期有了独立意识之后,我们会慢慢地发现父母也是普通人。父母也会着急慌张,也会情绪失控,也有很多的缺点和局限。可是,我们从小到大就形成的,对于父母的理想化,却很难改变。

我们会执着于自己很想要,但父母却给不到的东西。如,父亲的拥抱,母亲的满意。

在我多年的临床工作当中,经常有机会倾听来访者的生命故事,陪伴和见证他们艰难而执着的心理成长历程。他们中的很多人,也许会鼓起勇气,尝试邀请父母做出改变;也许会慢慢地接受,父母只是个普通人。当父母确实做不到时,我们也许可以选择放下。我们可以选择做一个大人,学会为自己负责。我们可以透过努力和成长,在拥有独立自我的同时,在情感上保持连接。

作者信息:

房超,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专职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注册督导师(D-17-)。

参考文献:

1.[美]MichaelP.Nichols,RichardC.Schwartz著,王曦影,胡赤怡译.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3。

2.罗纳德?理查森著,牛振宇译.超越原生家庭.机械工业出版社,,5。

3.易春丽,钱铭怡,章晓云.Bowen系统家庭的理论及治疗要点简介.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年,第18卷,第1期。

结合疫情发展现状,北大心理中心借助

1
查看完整版本: 与父母冲突中的ldquo自我成长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