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1.内感不适:身体内部产生各种不舒服的或难以接受的异样感觉(挤压、虫爬样等)患者对此种感觉难以用语言准确描述
2.错觉:错觉是指对具体客观存在的事物整体属性的错误感知。
3.幻觉:幻觉是指无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出现的类感知觉。
4.思维奔逸:指联想的速度加快,患者对此的体验是“脑子就像抹了油的机器,转的太快了”,并可出现随境转移、音联、意联及心境高涨、一直活动过多等现象。常见于躁狂发作。
5.思维迟缓:指联想的速度减慢,患者对此的体验是“脑子就像没抹油的机器,转不过来了”,并可出现言语动作反应迟缓、心境低落等现象。多见于抑郁发作。
6.思维贫乏:指联想数量减少,概念与词汇贫乏,患者常出现对提问回答“没有”“嗯”等简短词语,有的患者会有“脑子里空空的”的感受。多见于精分。
7.强迫观念(强迫性思维):脑中反复不自觉地出现一内容的思维,患者明知此观念没有必要以及任何实际意义,但总是挥之不去,并有明显的压抑此观念的观念产生,因此常痛苦不堪,可伴有仪式动作来减轻内心痛苦。常见于强迫症和精分。
8.妄想:是病理性的歪曲信念,指一种个人所独有的和自身密切相关的坚定不移的观念,不接受事实与理性的纠正。
9.影响妄想:坚信自己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受到外界某种特殊东西或仪器的干扰与控制,患者有明显的不自主感、被迫感。————精分
被洞悉感:患者坚信其内心所想的事,未经语言文字表达就被别人以某种方式知道了,如患者坚信有人在他身上安装了特殊的发射装置,自己头脑中想的事周围人都知道。精分
关系妄想:将环境中与其无关的事物坚信为与其有关,如认为大街上的人在自己背后指桑骂槐、话里藏针等。————精分
被害妄想:患者认为自己受到了迫害、诽谤、造谣中伤、放*等,达到坚信不疑的程度。————精分
释义妄想:指对外界发生的事物赋予特殊的意义,并坚信不疑。在事物的印象与病人理解的意义之间毫无联系,病人做解释后他人也不能理解,从而与象征性思维不同。———精分
夸大妄想:患者坚信自己具有明显超过实际的能力。
罪恶妄想:患者坚信自己犯有某种严重罪行,如患者坚信由于自己吃饭时掉了几粒饭在桌下而给单位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对不起国家、同事及家人,因而多次到公安局投案自首,要求劳动改造,以赎罪行,甚至想以死谢罪。————精分、严重抑郁症
嫉妒妄想:患者坚信自己的爱人对自己不忠另有外遇,因此对爱人行为加以检查与跟踪。————精分、偏执型精神障碍
钟情妄想:患者坚信某异性对自己产生了爱情,因而对这种爱情进行回应,即使遭到对方言辞拒绝仍毫不悔改而认为对方是在考验自己对爱情的忠诚而纠缠不已。————精分
10.精神发育迟缓:是指个体生长发育成熟以前(18岁以前),大脑的发育不良或受阻,智能发育停留在一定的阶段。
11.定向力障碍:是指一个人对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对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丧失或认识错误。
12.自知力障碍:自知力又称领悟力或内省力,是指患者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包括三个方面:a对疾病的认识:承认有病。b对症状的认识:能认识疾病的异常表现,并正确分辨和描述。c对治疗的认识:主动接受治疗或服从治疗。
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患者。
13.精神症状的本质:是异常的精神活动,是大脑功能障碍的表现。且异常的精神活动通过人的外显行为表现出来。
14.暴力行为:是指精神病患者在精神症状的影响下,对他人、自身和其他目标所采取的破坏性攻击行为,可造成严重伤害或危及生命。
暴力行为发生时的处理:寻求帮助→→控制局面→→解除武装→→隔离与约束→→药物治疗→→心理行为方式重建。
15.自杀:是指有意识地伤害自己的身体,以达到结束生命的目的。自杀意念、自杀威胁、自杀姿态、自杀未遂、自杀死亡。
16.谵妄:是病因学上无特异性的急性认知损害综合征,其核心表现是在意识清晰度下降的基础上出现意识内容的障碍,可表现为注意、知觉、思维、记忆、精神运动性行为、情绪障碍和睡眠-觉醒节律紊乱。三联征:意识障碍(关键);感知觉障碍(意识内容的改变);不协调的精神运动性兴奋。器质性精神障碍常见综合征:谵妄、痴呆
17.痴呆:是指已经获得的认知功能因器质性病损而出现继发性智能减退或缺损,伴有不同程度的人格改变,但没有意识障碍。又称慢性脑综合征。最早症状:记忆力下降(最早是:近记忆力↓)。受损顺序:近记忆力→远记忆力→瞬间记忆力。可出现人格改变。
18.依赖:是一种强烈的渴求,并反复的使用,以取得快感或避免不快感为特点的一种精神和躯体性病理状态。(兴奋,幻觉,欣快,疼痛减轻或麻醉等,最终导致成瘾。)
19.耐受性:指反复使用某种物质后,其效应逐渐减低,若欲达到与初期使用相同的效应,必须要加大剂量。
20.戒断状态:是指精神活性物质减少或戒断时出现的特殊的心理生理症状群。
21.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疾病,具有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与周围环境不协调、自身知、情、意不协调等“分裂”症状为主要特征。
22.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一般指情感病理性的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
23.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各种躯体不适症状的精神障碍。
24.应激相关障碍(stressrelateddisorders),旧称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指一组主要有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包括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性障碍。
25.急性应激障碍(acutestressdisorder)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刺激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发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隘,定向障碍,言语缺乏条理,对周围事物感知迟钝,可出现人格解体,有强烈恐惧,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
26.儿童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类型,起病于婴幼儿期(3岁前),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常伴有精神发育迟滞。又称: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自闭症。
27.人格障碍:是一组以人格结构和人格特征偏离正常为特征,使病人形成一贯、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的精神障碍。
28.锥体外系副反应(抗多巴胺能效应):是传统药最常见的副反应,主要表现类型: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迟发性运动障碍。
1.一级护理的标准与内容:
标准:精神症状急性期;严重药物副反应;生活部分可以自理,但病情随时可能有变化;特殊治疗需观察病情变化(1)一级A:有自杀自伤、冲动、走失倾向的患者;严重药物副反应的患者;严重躯体合并症的患者(2)一级B:严防摔伤、约束的患者;病情波动较大的患者(3)一级C:除上述情况以外的一级护理患者
内容:(1)安全措施到位,定时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将患者安置在护士易于观察的病室内,每30分钟巡视一次;观察治疗过程中的各种副反应;有无自伤、自杀倾向。(2)正确执行医嘱,按时完成治疗并指导患者正确用药。(3)给予或协助患者完成生活护理,每日晨晚间护理一次,保证口腔、头发、手足、皮肤、会阴及床单位的清洁。(4)必要时协助卧床患者床上移动、翻身及有效咳嗽,每2小时1次,执行预防压疮流程,保证患者皮肤无压疮。(5)指导患者饮食,保证入量。(6)对于约束患者,严格执行约束制度,保证患者的监护过程安全、清洁。患者卧位舒适,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7)履行相关告知制度并针对疾病进行健康教育,做好心理援助和康复指导。(8)随时做好抢救准备。
2.自杀行为发生的征兆评估:1、自杀未遂史2、语言信息3、情感信息:情感低落、无助无望感、无故开心等。4、行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