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之光
第期
意志及行为障碍精神病症状学(十)一、意志和行为的定义意志是指个体在生活中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整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以达到预定目标的心理活动。
意志活动包括了做出决策和执行决策两个阶段。
做出决策包括了有意识地制定目标、选择合理的方法及制定可行的计划;
执行决策是指克服各种困难执行计划并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根据情况随时调整决策以达到最终目标。
意志活动不是一种单一的心理活动,它贯穿在感知、情感等心理活动中。
感知活动是意志活动的基础,而情感活动会对意志活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相反,意志活动也会影响其他的心理活动过程。
意志活动具有五个特征:
目的性:指提出和制定目标,并朝着一定方向行动的特性。目的性越强,意志力量越强,对行为的影响也越大;
果断性:表现为能迅速且准确地选择目的,并确定达到目的的方法;
顽强性:指能长时间维持注意在意志活动上,并坚决执行所作出的决策;
自制性:指为了克服困难,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达到目的;
独立性:表现为在意志活动中按照自己的创见做出决策,并对其进行判断,努力使目的得以实现。
意志障碍患者,以上特征会不同程度地受损。
机体在受到内外环境刺激之后出现的肌肉收缩产生的反射性活动称作运动,运动是动作和活动的基础,分为随意和不随意运动两种。
随意运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不随意运动一般是非条件反射性的,如呼吸、胃肠蠕动等。
机体指向某个对象和追求一定目的的系统运动称为动作,它强调的是机体全身或某一部分的运动。
由一系列动作组成的机体外部活动称为行为,主要指有意识、有目的、有动机的意志行为。
由共同的目的联合,完成一定社会职能的各种动作总和称为活动,如工作、学习、社交、游戏等。
意志行为是指受意志支配和控制的行为。
有受意识能动性调节支配、有确定目标、克服困难和以随意运动为基础的特点。
动机与意志行为有着密切关系,动机是指在社会活动过程中直接推动意志行为的力量,由内在需要和外界环境因素引起。
内部生理需要引起的称为生理性动机(饥渴冷暖等),心理和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心理性或社会性动机(亲情、友情、爱情、荣誉等)。
二、意志障碍1.意志增强:
指在病态的动机和目的支配下,出现意志活动增多和意志力量增强。
患者为了达到病态的目的,可以不顾一切,长期进行某些行动。
病理性意志增强主要见于妄想,如有被害妄想的患者会反复搜集证据并可能通过法律手段起诉并非真实的“施害者”,疑病妄想患者会长期反复就诊及检查,嫉妒妄想可能会对其配偶进行长时间的监控或者跟踪。
主要见于有妄想的患者,如精神分裂症和妄想障碍。
2.意志减弱:
指意志活动减少和意志力量的减弱。
表现为动力不足,目的不明,自制力差。
除了基础的需求之外,其他需求明显减少,工作无进取心、学习无上进心,没有家庭责任感,对前途没有计划,得过且过。
意志减弱常常和情感淡漠、思维贫乏、社交退缩等症状一起出现。
可见于抑郁障碍以及精神分裂症等。
3.意志缺乏:
指意志活动缺乏或极度减少及意志力量的极度减退。
患者行为既无动机也无目的,只能满足最简单的生活需求。
生活懒散,甚至连最基本的个人卫生都没有办法独立完成,对外界毫无兴趣,孤僻离群。
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和严重痴呆患者。
4.意向倒错:
指意志行为违背常理,让人难以理解。
如食意向倒错者可能会吃泥土、木头、金属等物质。
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和人格障碍患者。
5.矛盾意向:
指个体同时表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相互矛盾的意志活动。
患者对这种矛盾现象既不能察觉和认识,也不会因此出现相应的痛苦不安体验。
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
6.强迫意向:
主要见于强迫障碍患者,指个体难以控制、反复出现某一违背自己意愿的行为的强烈内心冲动,但并不会付诸实践,如果有所行动就构成强迫行为了。
多数患者自知其不合理,但没有办法自控,因此感到痛苦。
如一个母亲抱着孩子在河边走的时候,多次有想把孩子扔到河里的冲动。
三、运动及行为障碍(一)精神运动性兴奋
精神运动性兴奋是指行为动作和言语活动的显著增加。
由于行为受思维和情感活动的影响,因此这类患者也会有思维和情绪方面的异常。
如行为增加和思维、情感协调一致称为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状态,如躁狂状态、焦虑状态;
反之如果不协调则称为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状态,如紧张性兴奋、谵妄状态。
常见的精神运动性兴奋状态如下:
躁狂性兴奋:指言语、行为、思维和情感活动均普遍性增多,精神活动之间和外界环境基本协调,可以与旁人进行沟通交流,行为能被人理解。
见于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
青春性兴奋:指言语和行为增加,但缺乏目的性和指向性,杂乱无章,和思维、情感活动不协调。
言语支离破碎,情感喜怒无常,行为多幼稚离奇。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紧张性兴奋:指缺乏动机目的,突然出现,持续时间较短的一种不协调的精神运动性兴奋状态。
患者表现为突然出现伤人毁物的冲动性行为,行为单调刻板,甚至有作态。
常伴有刻板、模仿和重复动作,一般没有言语兴奋。
多见于紧张症患者,与紧张性木僵交替出现。
心因性兴奋:指在强烈的精神刺激之后突然出现兴奋躁动,可能出现激越行为。
有的患者会有情感爆发,有些会经历痉挛发作。
言语内容和心因有关,持续数小时或数天后恢复。
主要见于分离性障碍和应激障碍。
(二)精神运动性抑制
和精神运动性兴奋相反,指行为动作和言语活动的显著减少。
包括木僵、蜡样屈曲和缄默症。
1.木僵:
指行为和言语活动的普遍减少或完全一致。
患者长时间卧床或发呆,少动不语。
有少量活动者称为亚木僵状态。
可分为以下几种:
(1)紧张性木僵:主要见于紧张症患者。
在行为和言语普遍性抑制的同时,患者全身骨骼肌会突然僵住不懂。
患者可长时间僵住不动,没有任何躯体活动,表情呆板。
无主动言语,对外界刺激无反应,也没有防御反射性动作。
活动其肢体出现肌紧张和抗拒反应。
患者意识清晰,在其症状缓解后可以回忆。
一般持续数天、数月。
(2)抑郁性木僵:是抑郁发作较严重的表现之一。
在严重情绪低落的同时,言语和行为均明显减少。
患者卧床不起,对一般的言语刺激无反应,在反复询问时可以获得极其简短的回答。
当谈及触及其内心的事件时有相应的情感反应。
患者肌张力正常,属于亚木僵状态。
见于严重的抑郁发作。
(3)心因性木僵:指在强烈的、急性精神创伤之后出现的言语和行为的抑制状态。
行为抑制在精神创伤后突然出现,患者面无表情,全身僵住不懂,缄默少语,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减弱,属于亚木僵状态。
可见于急性应激障碍和分离性障碍的患者。
2.蜡样屈曲
紧张症患者在木僵状态时,其肢体可以任人摆布,放置于一定位置可以长时间不动,如同蜡像一样。
见于紧张症患者。
(三)强迫动作
一种违反患者意愿但难以自控而不得不反复进行的动作。
常在强迫观念的影响下出现,患者知道其没有必要,但无法控制,并因此感到痛苦。
常见的如反复洗手、反复核对、反复关门等。
有的患者可能会表现为仪式样的动作,称为强迫性仪式动作。
主要见于强迫障碍,也见于精神分裂症。
(四)作态
患者的行为举止矫揉造作,装腔作势,但并不离奇。
如尖声说话,奇装异服。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
(五)抽动症状
不自主、快速、无目的、刻板重复的肌肉收缩性运动。
患者不能自控,转移注意时可以减轻,情绪紧张时会加重,睡眠时没有抽动症状。
多见于抽动障碍。
(六)冲动性行为
指突如其来、无明显动机和目的的行为。
患者对行为缺乏意志的控制,行为的结果多是破坏和伤害性的。
对于精神障碍患者,典型的冲动行为应符合以下四点要求:
突然发生
行为和环境和心理社会诱因不相符合
患者对其行为没有进行思考,也没有意志的抵抗和选择
冲动行为和患者当时的心理活动内容毫无联系,行为不可理解。
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七)攻击性行为
指在幻觉或妄想或其他病态心理活动的支配下突然出现对人进行攻击的行为。
和冲动性行为的不同之处是可以找到解释其行为的原因。如果攻击的对象是物,而非人,则称为破坏性行为。
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八)自杀
指患者自愿而有计划的伤害或终结自己的行为,多由严重的抑郁情绪、幻觉妄想等病态心理引起。
被害妄想的患者可能为了避免自己惨遭他人*手而选择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自罪妄想患者觉得自己罪大恶极,不应该活在世上。
多见于抑郁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患者。
以上为部分常见的运动及行为障碍。
END
注:根据大象药物学校讲座整理
大象近期课程(若感兴趣,请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