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混迹媒体圈也有些年头,要说标题*,哥佩服香港同行《论八卦记者,还数港媒风骚》,可要说言论的吸睛能力,数风流人物,还得看台湾媒体。
话说最近两岸的往来近乎冰点,先有暂停47个城市的居民赴台个人游试点,后有大陆影片暂停参加金马奖……可万万那没想到,一包榨菜在两边你来我往,架起欢乐的桥梁。
“大陆人吃不起榨菜”的梗在网络上被吐槽也有段时间了。
就是台湾的一档*论节目里,嘉宾*世聪,一位本职工作研究股票,兼职到电视台叨叨叨的财经专家,说“涪陵榨菜”股价下跌,是因为大陆人变穷吃不起。还把涪(读音同福)陵榨菜念成了“陪陵榨菜”。
言论传到内地引发的吐槽可想而知,战狼一怒刷帖过亿,*世聪自己都在节目里感叹热度,自己真的火了。
有的台湾媒体看不下去,在节目现场整了一份豪华套餐,泡面+茶叶蛋+榨菜,嘲讽岛内同行的无知。
而内地的榨菜企业则没放过蹭热点的机会,果断给*世聪寄去了两箱榨菜。*世聪不仅收了,还跟同事分享了,大家吃了都说好。
广告效果满分,大家玩得开心。
只是,哥不知道榨菜里到底放了什么,难道下蛊了?
榨菜寄过去没几天,还是同一档节目,嘉宾还是搞股票研究的*世聪,画风陡转聊起了卫星科技,极力吹捧大陆的“北斗卫星系统”,卫星数量比GPS多,覆盖范围又大精度又准,已经超越美国。
看到嘉宾说,北斗系统未来会应用在解放*的武器上,士兵带着手环,如果手环与手枪不匹配,枪就不能激发……
被吹捧的真有点不好意思,难道我们的战略忽悠局起作用了?
在哥看来,台湾的*论节目非常有意思,隔三差五就能砸出一波热度。
这边*世聪说大陆人吃不起榨菜,那边就有人嘲笑大陆经济不景气,老百姓喝闷酒导致茅台五粮液股价大涨。
一边台北女议员从大陆回台,吐槽在内地看不到好莱坞大片,只有亚洲人出演的电影才能在内地播放。
隔壁栏目就在夸内地科技太发达,生活又便利,好羡慕。
*事专家的访谈更是一座宝矿,有人大谈内地航母技术不过硬。
可你换个台,大陆*力即将冲出宇宙。
立场太多变,观点太丰富,算了,哥不能跟着你们摇摆,加班老腰扛不住,而且看多了脑壳疼。
整体来说,哥看台湾*论节目的心路历程如下:
大陆又被台湾吹捧了,呵呵呵,不要这么见外啦。
大陆被黑,严重怀疑“一国两智”。
喜怒无常真担心看久了自己会精神分裂。
好在哥已经对台媒套路免疫,毕竟哥也知道他们做节目太难,一个省万人口,有线电视加上网络电视还有成倍的频道,上百家之多,僧多粥少,为了收视率剑走偏锋也就见怪不怪。
既然要出奇制胜,语不惊人死不休也就家常便饭,台湾媒体的做法非常简单,要么黑大陆找自尊优越,或者黑自己卖愤怒焦虑,毕竟岛内的*派斗争也丰富,今天你怼我明天我怼你,经济不咋滴群众也焦虑,尤其跟乍富的穷亲戚对比的时候。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那个梗“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
年,茶叶蛋作为奢侈品横空出世。一位台湾教授编排大陆人太穷,吃不起茶叶蛋,台湾人在火车上吃泡面也能引来四五十人围观。
哥记得当年群情激愤,大骂台湾人井底之蛙。
即便多年后,关于茶叶蛋的段子依旧层出不穷。
愤怒也好调侃也罢,节目在台湾有收视率,而被内地人看到,反而让节目在台湾更有名。
只是没人在意,那位台湾专家的解释。当时节目现场有十几位准备去大陆的创业者,专家在点评他们的创业想法时,最不看好卖茶叶蛋,因为没技术含量,在大陆没有竞争力。
结果经过电视台剪辑,就成了大家看到的样子。
至于说在大陆吃泡面引起围观,那也是指多年前的事情,而且是事实。
九十年代初,康师傅的台湾创始人在从内蒙跑北京的绿皮车上,泡了一包从台湾带来的方便面,结果香味引得一车厢的人都来围观。
——《方便面之死》AI财经社
事实已经公之于众,可至今茶叶蛋的梗在两岸还是经久不息。
台湾媒体在岛内博眼球的套路显然很成功,哥只是好奇大陆同样对他们着迷,无论对大陆是骂是赞。
因为技术原因,我们本应该看不到这些,完全可以眼不见心不烦,可偏偏我们又非常在意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总有人里里外外实时同步,让大家看“重点”,而且大家对节目的反馈更激烈,愤怒带来团结,这一点也能理解。
于是对台湾的*论节目来说,反正岛内收视率在大陆也换不到广告费,索性夸就顶格夸,起码在对岸收获个好名声,还能圈粉无数未来可期。黑就往无脑了黑,惹得对岸网友跳脚愤怒,就可以当成战果拿来跟岛内的观众吹嘘一下。
结果似乎只有我们成了群演全程调动起来配合表演。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大家更像是一起参与了某个大型的综艺娱乐秀,跟着别人抛出的言论得意忘形或者暴躁炸毛,虚荣和仇视交加,满足他人不同的目的。
看上起是挺傻的。
可哥知道,即便所有人都知道了这个套路似乎也没什么用,毕竟台湾有*论做成的娱乐节目,我们不也有抗日神剧吗?效果都是一样一样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