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首次揭示这类食物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可
TUhjnbcbe - 2023/4/8 20:35:00

众所周知,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排名第一的疾病。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现已有患者人数逾3.3亿,而且,每5位死亡者中就有2人死于心血管病。

除了肥胖或超重、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外,高血压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高血压在我国的发病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并且越来越年轻化。虽然前景越发不乐观,但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是的确可以逆转高血压的。血压降了,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也就会随之降低了。

近日,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旗下《Hypertension》(IF=10.2)上的一项研究中,来自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的研究团队首次发现,肠道微生物组在代谢类*酮并增强其心脏保护作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该研究提供的证据表明,通过简单改变日常饮食即可实现降低血压的效果。

类*酮,即*酮类化合物,是一大类植物源性多酚化合物,常见于水果、蔬菜、茶叶和巧克力中。*酮类化合物根据其化学结构(*酮醇、*酮、*烷酮、*烷-3-醇、花青素和类*酮聚合物)分为6个主要亚类,其生物利用度和生物活性不同。摄入后,大部分类*酮与肠道微生物组(菌群)相互作用,改变结构,并分解成具有更高生物活性的代谢物。

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的组成可以部分解释膳食类*酮与心脏代谢健康之间的关系。

该团队此前的研究已经表明,习惯性摄入富含花青素的食物和腹部脂肪之间的联系中有高达18.5%可以由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和特定细菌的相对丰度来解释。在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中,食用高*烷-3-醇饮料4周后,显著增加了健康志愿者的乳酸杆菌丰度,与干预过程中观察到的血浆C反应蛋白浓度的下降直接相关。

此外,植物性饮食的多样性和质量已被证明与肠道菌群组成的有益改变有关。虽然机制还未查明,但个体间差异还可能解释了类*酮摄入量与血压之间的关联。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直接调查了“肠道菌群-类*酮-血压”之间的关系。

该研究涉及名年龄在25岁到82岁之间的参与者,他们来自德国北部的一个社区研究样本。研究人员在定期随访检查中评估了参与者的食物摄入量、肠道菌群、血压水平以及其他临床和分子表型。

参与者在过去一年中摄入的膳食类*酮是根据一份自我报告的食物调查问卷计算的,该问卷详细记录了种食物的食用频率和数量。摄入值根据美国农业部关于食品中*酮类化合物含量数据分配。

研究人员通过从粪便样本中提取的粪便细菌DNA评估参与者的肠道菌群。在禁食一夜后,参与者的血压水平在最初的五分钟休息期后以三分钟的间隔测量了三次。研究人员还收集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吸烟状况、药物使用和锻炼情况,以及冠心病家族史、每天摄入的热量和纤维量,并测量每位参与者的身高和体重以计算BMI(身体质量指数)。

分析结果表明,富含类*酮的食物(包括浆果、苹果和梨),与收缩压之间的关联有15.2%可以由肠道菌群来解释。具体而言,较高的浆果(草莓、蓝莓、葡萄、猕猴桃等)摄入量,即每天约1.6份(1份等于80克)与收缩压平均降低4.1毫米汞柱有关,这一关联的11.6%可由较高的肠道菌群α和β多样性以及副拟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来解释。

虽然这项研究表明喝红酒也可能存在益处,但美国心脏协会建议,如果你已经不喝酒,就不应该再开始喝红酒。如果你确实在饮酒,那你向医生了解一下你的饮酒风险,已有诸多权威研究表明,饮酒不存在安全剂量。

此外,研究人员观察到类*酮亚类或富含类*酮食物的摄入量与舒张压之间没有关联,这与此前的同类研究结果一致。研究人员表示原因还不清楚,但可能与类*酮对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变化或与特定血管结果相关的细胞信号传导途径的影响有关。

总之,该研究数据表明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特定细菌丰度在观察到的“富含类*酮的食物-肠道菌群-血压”之间的关联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研究人员表示,未来的试验将根据代谢特征来观察受试人群,以便更准确地研究代谢和肠道菌群在调节*酮类化合物对血压影响方面的作用。

此外,近日发表在美国神经病学学会杂志《Neurology》上的一项新研究中,来自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浙江大学的袁长征教授对超过名中老年人进行的长达20年的研究发现,每天饮食中包含更多五颜六色的水果和蔬菜的人,认知能力下降风险大幅降低。也就是说,简单地改变饮食就有助于防止认知能力下降,从而预防老年痴呆症。

论文链接:

1
查看完整版本: 首次揭示这类食物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