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血糖值高于正常范围即为高血糖。高血糖也是通常大家所说“三高”中的一高。另外“两高”分别是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空腹血糖正常值在6.1mmol/L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的正常值在7.8mmol/L以下,如果高于这一范围,称为高血糖。
虽说目前的医疗水平已经非常先进,但针对于糖尿病这类药物却依旧未能研制出能够完全根治的特效药,确诊的患者只能每日不停地大口吃药,成为“行走的药罐子”。
临床上最常见的降糖药物就是二甲双胍,这类药也是目前降糖效果稳定,副作用少的降糖药。
首先来了解下什么是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推荐的一线用药,不但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还能预防糖尿病引起的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改善血脂代谢,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概率。绝大部分糖尿病患者都需长期服用二甲双胍。
提醒:血糖升高,身体的5个征兆要重视
1.皮肤瘙痒
如果人体血糖过高,可能会导致皮肤感染、皮肤瘙痒,如果血糖过高,可能会导致周围神经的病变,从而导致感觉异常,也可能会导致皮肤瘙痒。如果有了瘙痒的症状,一定要尽量不要用手去抓,否则会引起皮肤的炎症。
2.夜尿增多
血糖不正常会引起身体代谢失调,从而引起体内体液增加,这是糖尿病的常见表现之一,如果血糖升高,就会出现尿液增多的情况。
.心跳加快
很多人在平时生活中并没有做剧烈的运动,而却发现自己的心跳速度加快了许多,扑通扑能地跳,心里也总是会有很难受的感觉,呼吸也并不像往常一样顺畅,而是变的困难起来,这时一定要去测量下自身的血糖,看看是不是出现了血糖高的情况。
4.疲惫乏力
持续疲劳是一个重要征兆,这可能意味着吃的食物没有分解或被细胞利用。由于机体没有得到所需要的能量,就会很累。2型糖尿病患者随着一段时间内血糖水平的升高,这些症状往往出现较慢。
5.食欲不振
大部分的高血糖患者早期都会出现不同程度厌食、食欲下降和体重逐渐变轻的症状,工作中也会有力不从心的情况。随着病情的发展,甚至会导致恶心、呕吐、四肢无力和肠胃功能障碍等疾病。
血糖高的人,在服用二甲双胍时,尽量少做4件事情,早知早受益
1.不空腹吃药
空腹状态下服用降糖药物容易出现恶心、烧心和胃痛的症状,甚至会降低药效,对肝脏和肠胃造成的损伤是比较大的。空腹服用药物,胃中没有可以消化的食物,胃液就会直接对药物进行消化,可能会让血糖过度下降,出现低血糖的症状。
2.不盲目增加药量
服药过程中如果发现血糖偏高,应该及时咨询医生,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调理和改善,而不是自作主张增加用药量,反而盲目增加用药量也会增加药物给身体带来的副作用以及其他的影响,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希望你别不当回事。
.服药后吃橙子
橙子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a,其中还含有抗氧化剂成分以及膳食纤维,能提高肠胃的蠕动速度,有效预防便秘出现。
虽然吃橙子能给身体补充维生素,但不建议糖尿病患者在服药后的半小时内吃,避免出现甲碘元素双重排斥的现象,让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反酸,中*现象的发生。
4.不整片吞下
如果我们整片吞服,很有可能导致我们的肠胃出现不适,如果严重的话还有可能导致中*。所以说这一点一定要注意。
服用二甲双胍可能会出现哪些副作用?
服用二甲双胍后,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大便异常等症状。
在服用二甲双胍期间,医院监测身体各脏器功能,以避免这种并发症的发生。如果出现乏力、不能解释的肌肉疼痛、呼吸困难、上腹不适、周身发冷、头昏眼花、或心律不齐等乳酸中*表现,必须马上就医。
5种方法有效预防糖尿病,不妨了解一下!
1.坚持运动
糖尿病患者应该坚持每周至少进行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此外,还应该进行适度的力量训练,以增强肌肉的代谢能力和稳定血糖水平。
2.饮食调整
采取均衡、多样化的饮食,限制高糖、高脂、高盐、高热量的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高质量蛋白质和健康脂肪的摄取,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避免过度的糖分摄入。
.定期体检
体检可以对我们的身体进行一个及时的监控,也可以实时的监测血糖,一旦发现有糖调节受损要及时的进行干预,避免发展为糖尿病。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身体负责,只有对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4.控制体重
一旦体重超标,要采取措施开始减肥。有些人会选择节食或者限制饮食来减肥,这种方法是不健康的,会使身体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受到其它病*的侵害,最好是通过运动来控制体重。
5.充足睡眠
由于胰岛属于内分泌腺,所以在平时患者需要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因为长期熬夜,可能会导致体内氢化可的松、泌乳素、雄性激素等激素水平升高。
长期以往,容易导致激素水平紊乱,引起内分泌失调。这会对胰岛素的分泌造成影响,使血糖浓度无法保持稳定。
结语: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要预防糖尿病,首先要控制体重,坚持健康饮食,增加体育锻炼,及时识别病症,定期检查血糖,及时听取医生的建议,坚持药物治疗,有助于预防糖尿病的发生。